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肿瘤学”相关记录3710条 . 查询时间(5.676 秒)
我国专家研究揭示:低钠盐或可降低胃癌风险
低钠盐 胃癌 高血压
2025/4/30
近日,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田懋一教授团队与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尹学珺教授团队联合完成的一项科研课题被国际期刊《BMC医学》在线发表。审稿专家指出,尽管当前研究数据尚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但如果延长随访时间,有望更清晰地揭示低钠盐对降低胃癌风险的效应。
策反与背叛,这个团队解密了乳腺癌组织的“无间道”剧本
乳腺癌 剧本 基因病
2025/4/28
每当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杭州医学所)、浙江省肿瘤医院教授胡海被问到这个问题,他除了告诉大家,肿瘤本质上是一种基因病,也不忘强调,肿瘤还是一种代谢病。因为任何肿瘤想要真正生长、转移扩散,都需要代谢的配合,为它们提供物质和能量。
癌症暴瘦为何不可逆?
癌症 暴瘦 癌症恶病质
2025/4/25
“肉体被消耗并成为水,腹部充满水,脚和腿肿胀,肩、胸和大腿的肌肉逐渐消融……这种疾病是致命的。”两千多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这样写道。这被认为是人类对恶病质的首次描述。

《自然》揭示DNA损伤应答过程中染色质松散新机制(图)
癌症治疗 DNA 肿瘤防治
2025/4/18
2025年4月16日,深圳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卡尔森国际肿瘤中心教授朱卫国团队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最新研究。他们揭示了连接组蛋白H1脱酰胺化修饰促进染色质开放和DNA损伤修复的机制,为肿瘤放化疗的精准靶标设计夯实了理论基础,是肿瘤防治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最新成果提升食管鳞癌患者两年生存率、减少远处转移(图)
食管鳞癌 生存率 免疫治疗
2025/4/12
记者2025年4月11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开展的一项覆盖中国8家大型医疗中心的大样本研究显示,接受“术前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两年总生存率高达81.3%,显著优于传统治疗组的71.3%。

微型“智能核弹” 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治疗希望(图)
乳腺癌 治疗 放射性药物
2025/4/8
2025年4月8日,中国首个177Lu-NeoB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试验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完成首例患者用药,这标志着晚期乳腺癌治疗领域又有了一个重要突破,为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再添“利器”。177Lu即:镥-177。

新技术有望应用于癌症诊断和治疗,增强精准治疗效果(图)
蛋白质 癌症诊断 精准治疗
2025/4/8
韩国浦项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项创新技术,能够在复杂的生物环境中精确修饰特定蛋白质。该技术有望应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增强个性化精准治疗的效果。相关论文作为封面文章刊登在最新的《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科研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取得进展(Experimental Hematology & Oncology,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图)
肿瘤免疫 治疗 细胞
2025/4/8
以CAR-T、CAR-NK为代表的免疫细胞疗法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战胜肿瘤的新技术,但目前的发展远达不到预期。多数在研的CAR-T和CAR-NK细胞疗法都普遍存在“应对肿瘤抗原异质性不力”、“体内活性不足”和“难以适应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ME)”等缺陷,导致患者难以从中获益。2025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万晓春团队在Experimental Hematology...
免疫“加热配方”为“冷”肠癌治疗带来突破性进展
肠癌 治疗 T细胞
2025/4/6
长期以来,微卫星稳定型(MSS)转移性结直肠癌因对免疫治疗反应差被称为“冷”肿瘤。近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继辉教授团队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抗血管生成联合疗法,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可将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至14.1个月,其中RAS/RAF野生型患者更达23.3个月。该“加热配方”也为该类肿瘤的个性化精准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成果于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我国专家为“沉默肿瘤”绘制全球首张全景图谱(图)
肿瘤 全景图谱 分子细胞
2025/4/4
2025年4月4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悉,该院院长虞先濬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长海医院、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历时五年研究,成功绘制全球首张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多组学全景图谱,并根据图谱突破性提出这种“沉默肿瘤”的分子分型框架、预后模型和靶向-免疫治疗新策略,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国际顶级肿瘤学期刊《癌细胞》(Can...

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刘复生教授逝世(图)
病理科 食管癌 肿瘤
2025/4/2
我国著名病理学家、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刘复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3月30日晚逝世,享年95岁。

肿瘤细胞借共乙酰化新机制逃避铁死亡获揭示(图)
肿瘤细胞 分子细胞 铁死亡
2025/3/29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王金凯团队研究揭示了肿瘤细胞中激酶通过METTL3乙酰化逃避铁死亡的新机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调控溶酶体稳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细胞 信号 肿瘤
2025/3/25
溶酶体是细胞内的单层膜囊泡状细胞器。研究发现溶酶体是关键细胞活动和信号转导的枢纽。溶酶体的稳态失衡介导退行性疾病、溶酶体贮积症、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针对重大疾病开发新治疗策略的切入点。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揭示免疫检查点LAG3活化新机制(图)
免疫 分子细胞 肿瘤
2025/3/21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研究组与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皞鹏课题组、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Dario Vignali课题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孔燕课题组及百济神州沈志荣团队合作,首次阐明了免疫检查点LAG3受体激活的分子开关机制,开发了基于功能性生物标志物的疗效预测体系,为靶向免疫检查点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光控“细菌战士”问世!可用于实体瘤精准治疗(图)
细菌 实体瘤 精准治疗
2025/3/17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叶海峰团队及其合作者成功打造出一种能够响应近红外光的“溶瘤细菌”,为实体瘤治疗提供了全新策略。2025年3月17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