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化学工程基础学科 化工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 化工传递过程 化学分离工程 化学反应工程 化工系统工程 化工机械与设备 无机化学工程 有机化学工程 电化学工程 高聚物工程 煤化学工程 精细化学工程 造纸技术 毛皮与制革工程 制药工程 生物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化学工程相关记录5644条 . 查询时间(1.688 秒)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在下一代锂电池高比容量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发现,这种正极材料在受热时会“收缩”,而这种“收缩”行为可以帮助老化的电池恢复电压,实现电池“返老还童”。这为开发更智能、更耐用的下一代锂电池提供了全新思路。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被视为实现高质量“碳循环”的关键路径。其中,将CO2高效转化为含两个碳原子以上(C2+)的高附加值化学品具有经济价值。然而,现有Cu基催化剂面临高电流密度下传质受限导致活性下降以及催化层电解液“水淹效应”导致活性位点稳定性骤降两个难题。如何突破活性与传质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领域的瓶颈。
近日,南京工业大学乔旭教授牵头研发的嵌入临氧裂解过程的“三废”治理与化学品生产耦合关键技术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名单。该技术通过源头绿色、原位减量和嵌入治理三个创新点解决了化工行业污染治理效果差、过程集成度弱和资源利用率低这三大“痛点”,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与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基于少原子团簇催化剂精准可控的结构与金属聚集效应等优势,通过原子级活性位点的设计与多原子协同作用的调控,构建出氮化碳负载铜原子簇催化剂(Cu3/CN)。这一催化剂在苯选择氧化制苯酚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
近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吨/年微球型沸腾床加氢催化剂生产装置,在催化剂大连有限公司一次开车成功,首批产品满足技术指标要求并顺利发货出厂,标志着微球型沸腾床加氢催化剂成功突破传统间歇性、分段式、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已具备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工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催化剂公司核心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尹万超团队联合临港实验室蒋轶团队、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团队,揭示了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2R与内源性配体LTD4的特异性结合模式,并在分子层面阐述了受体激活机制,为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与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结构基础,有望推动靶向CysLT2R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
2025年4月9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团队与广州医科大学应仲富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inhibits pluripotency acquisition and mesenchymal-to-epithelial transition in somati...
2025年4月2日,大庆油田昆仑集团开普化工公司内,依然忙碌。工程师陈安强和朱伟正全神贯注地研读伊拉克哈法亚油田的投标文件,针对哈法亚油田的实际工况,反复优化破乳剂配方。
2025年4月2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的新一代高精度极低温红外目标模拟系统交付。该系统可模拟大视场红外目标与极低温冷黑背景的同步场景,主要用于红外系统的极限探测能力和灵敏度测试领域,解决了半实物仿真测试中材料在低温下性能变化复杂、系统自发辐射杂光严重、温控均匀性精度不足等难题。
有机光催化剂的激子结合能高,激子扩散长度短(通常为5-10 nm),这导致它们的电荷分离效率和电荷转移效率较低,从而限制了它们将太阳能转化为绿色能源的潜力。受自然界的光合作用系统II中发生的高效对称破缺电荷分离现象的启发,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前沿交叉研究中心王健君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许子豪团队和清华大学王朝晖团队,开发了具有高效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效率的苝酰亚胺(PDI)二聚体,并利用课题组独...
金属氰胺化合物是有机-无机复合化合物体系。相比于O2−无机阴离子,准线型[NCN]2−作为有机阴离子功能基元,增加了金属氰胺化合物晶体结构的空旷度;长链结构的[NCN]2−能够调控金属位点电子离域性和配位环境。因此,金属氰胺化合物的这一特定结构可能出现氧化物中未观察到的独特电化学性质。这一特点可激发新的研究方向,并可为未来的电催化系统开发性能优越的新型催化剂。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省高校创新团队杨凯教授、胡媛媛副教授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题为:“A Jointly Triggered H2 Evolution Model Modulated Polyanionic Hydrogel Electrolyte for Reversible Zn Chemistry”的最新研究成果,山东农业大学化学...
2025年4月8日,大连化物所开发了电-热耦合催化新过程,实现甲烷超干重整直接制备合成气。我国海域范围内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然而海域气田开采的天然气中二氧化碳(CO2)含量普遍较高(20%至80%,通常被称为“富碳天然气”),必须进行CO2脱除处理才能进一步输送和使用。然而,CO2分离过程增加了能源消耗,同时引起天然气的夹带损失,增加了富碳天然气资源开采和使用成本。因此,亟需发展富碳天然气直接利用...
发展大规模能源储存系统对于调节可再生能源与智能电网之间的电力输送至关重要。氧化还原液流电池(RFBs)能够将大量能量储存在电解液中,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灵活的模块化设计和可靠的安全性,因此被视为大规模储能的有前景解决方案。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聚焦于采用过渡金属氧化还原物种的水系 RFBs,特别是全钒液流电池。然而,这类电池仍面临高成本和电解液渗透等长期挑战。因此,亟需开发具有高溶解度、优异稳定性和低渗...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发布材料科学与工程大模型MatMind。该模型旨在解决材料研发中的三大挑战:构效关系与制备工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计算与制备的脱节以及跨学科协作不足。该模型融合多尺度数据与跨领域知识,结合AI技术与自主实验迭代,推动计算与实验的紧密结合,并促进跨学科协作,为材料研发提供精准支持。该大模型核心开发人员为刘建军研究员团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