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力学 农业工程 林业工程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测绘科学技术 材料科学 矿山工程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冶金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动力与电气工程 能源科学技术 核科学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技术 化学工程 纺织科学技术 印刷工业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轻工技术与工程 食品科学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 水利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兵器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技术 安全科学技术 工业设计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工学相关记录93120条 . 查询时间(3.594 秒)
含能材料是一类能量密度高、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迅速释放大量能量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国防和国民经济领域。这类材料主要包括炸药、发射药、推进剂和烟火剂等,在国家安全和工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含能材料的结构、性质及功能等关键信息分散在海量文献中,给合成化学家及相关研究人员的查找与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亟需一个专业平台来系统整理和积累含能材料的核心数据。
固态钠电池兼具资源丰富、安全性高、比能量高等特点,因此被学界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新型储能技术之一。然而,固态钠电池在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如钠金属负极与固态电解质之间的固-固接触导致高界面电阻和钠枝晶的形成,降低了钠的利用率,损害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商业化制造的钠箔厚度大多在50µm以上,较高的N/P比难以提供额外的容量,造成电池比能量的降低等。
在物理学领域中,物质状态的变化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科学家对晶体熔化的理解已相对成熟:在三维空间中,晶体通过一级相变熔化为液体;在二维空间中,固体通常经历固态到中间态再到液态两步熔化过程。但是,非晶固体与液态之间的转变是尚未完全解开的谜团。 
2025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团队在聚乳酸微塑料作为碳源进入体内碳循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微塑料污染是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目前,聚乳酸(PLA)已在食品包装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PLA的脆性特质使其更易生成微塑料颗粒。这些颗粒能够入侵机体肠道系统,并在菌群-宿主界面触发未知的生物转化过程,影响其最终命运。因此,解析PLA微塑料(PLA-...
2025年5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计算和数据驱动催化研究组(511组)肖建平研究员团队、甲烷及衍生物催化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05T9组)焦峰研究员团队、碳基能源催化转化研究组(522组)潘秀莲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催化剂理性设计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通过机器学习和反应相图分析,揭示了氧化物-分子筛(OXZEO®)双功能催化剂直接转化合成气的催化机...
塑料凭借其低制造成本与高耐用性,在医疗、航空航天、包装等诸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塑料的广泛应用,废弃塑料问题日益严峻。目前,全球累计废弃塑料量已飙升至64亿吨,而中国作为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塑料制品行业年累计量超6000万吨,废弃塑料量高达4300万吨。这些废弃塑料对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在此背景下,光催化重整塑料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太阳光激发半导体材料将塑料...
2025年4月29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基于科学基础大模型的智能科研平台——ScienceOne。自动化所副所长、研究员曾大军现场展示了首发的两个产品S1-Literature文献助手和S1-ToolChain科学工具调度台。
2025年4月30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图谱与类脑智能实验室脑机接口与融合智能团队自主研发的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产品——CyberSense,通过深圳市“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验收,可助力科学家将“比头发丝更细更软”的柔性微电极植入实验动物的大脑皮层,为脑机接口与脑科学研究提供关键支撑。
2025年4月3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502组群)傅强研究员和慕仁涛研究员团队在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铬酸锌(ZnCr2O4)尖晶石表面限域的单分散氧化锌(ZnOx)盖层可以解耦二氧化碳(CO2)与氢气(H2)的竞争活化过程,有效解决氧化物表面CO2强吸附毒化H2活化的难题,实现了高效催化加氢反应。
水冰是月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存在于极区。当前,水冰探测已成为月球研究热点。既往研究通过多种手段发现月球南极地区永久阴影区存在水冰,但水冰的含量、分布和存在形式等仍不清楚。
负载型金属纳米颗粒的烧结是材料与催化科学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化工过程中催化剂失活的主要诱因。传统理论认为,这一烧结行为主要通过基底传质介导的两种经典机制进行——奥斯特瓦尔德熟化(OR)或颗粒迁移融合(PMC)。尽管借助环境透射电镜等原位表征技术,科研人员已在低压条件(≤1 bar)下验证了上述烧结机制,但在工业催化普遍存在的高温高压极端工况中,其动态演化机制仍不明确。因此,深入探究苛刻工况下催化剂的...
实现高选择性的锂离子筛分,对于解决锂资源短缺等难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锂离子与钠、钾、镁、钙离子等其他多种竞争离子在尺寸和价态等性质上相近,从高浓度溶液中精准提取锂离子面临挑战。尽管已有多种膜材料被开发用于实现锂离子的选择性透过,但其选择性远不能满足海水提锂的需求。
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要求隔热材料具有优异的超高温隔热能力与高损伤容限,以应对外界复杂的热-力载荷。碳气凝胶因具有低密度、低热导率、高比表面积以及出色的高温热稳定性等特点,是具有潜力的多功能热防护材料。但碳气凝胶独特的微结构,如固有高孔隙率、珠链状碳颗粒搭接结构等,导致其本征脆性大、力学强度低以及大尺寸构件成型困难,限制了其工程化应用。
分子半导体通常由原子序数较低的轻元素组成,因此具有较弱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且室温下自旋寿命的理论预测值超过毫秒量级,被学界认为是实现室温高效自旋输运和未来自旋运算应用的理想材料体系。尽管理论上可通过分子结构设计提高材料自旋寿命,但此前研究报道的分子半导体材料自旋寿命大多≤0.1μs,低于理论预测值,这一现象与对该类型材料的普遍认知相悖。
随着集成电路密度提高,晶体管的工艺节点不断微缩,已逼近物理极限。三维互补式场效应晶体管(3D CMOS)技术成为破局的潜在路径。传统硅基3D CMOS集成技术热预算较高,导致工艺复杂成本提高,并可能引发性能退化等问题,限制了其商业应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