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物理学相关记录10123条 . 查询时间(3.305 秒)
2024年6月8日-6月9日,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西北赛区)在兰州大学隆重举办。本次竞赛共有来自西北地区17所高校的45支队伍、222名学生参加。石河子大学派出无懈可击队、星际航行队和理实队三支代表队参赛。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最终荣获三个团队一等奖。
2025年4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暗能量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这一成果为探索宇宙加速膨胀背后的物理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关键证据,同时意味着可能存在宇宙学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物理。
20世纪80年代,质子自旋危机发现夸克自旋在质子自旋中贡献相对较小。自此,质子自旋结构成为粒子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时,精确测量质子三维自旋结构成为电子离子对撞机等国际大科学装置的主要物理目标之一。
2015年,科学家通过引力波探测到双黑洞并合信号。2017年,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及其多波段电磁信号被发现。2019年,科学家探测到质量超过100倍太阳质量的中等质量黑洞。随着LIGO/Virgo/Kagra(LVK)合作网络推进,已确认超过百例引力波事件。研究正从“发现模式”转向“常规观测模式”。未来,随着更多引力波事件的积累,科学家有望探测到透镜引力波。
2025年4月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元件技术与工程部魏朝阳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通过引入高光谱数据空间-光谱多维稀疏条件,并基于深度学习设计的单自由曲面透镜实现消色差超景深高光谱成像方法,无需对焦即可实现大景深范围的光谱成像。相关研究成果以“Spatial-spectral sparse deep learning combined with a freeform lens...
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疲劳失效是威胁重大工程安全的“隐形杀手”。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动机涡轮叶片每秒承受上万次高温高压冲击,起落架每次起降时都经历剧烈载荷变化;在跨海大桥建设中,悬索桥主缆需承受百万吨级动态荷载。这些“国之重器”的安全运行,亟需突破金属材料的抗循环蠕变瓶颈。
单原子催化剂(SACs)凭借最大化的金属原子利用率、量子化的电子结构与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多相催化、能源转化、环境治理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应用前景。自中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单原子催化概念以来,该领域已成为国际催化研究的前沿。从本质上看,单原子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分别由金属-底物分子和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决定。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在电子轨道层面上对这两组相互作用进行解析和设计催化剂,而是习惯性将催化剂的...
2025年4月2日,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琚宜文教授受到国际一流学术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中国科学院一区TOP)邀请,联合昆明理工大学魏爱英副教授、薛传东教授以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英超研究员等研究团队,发表了题为“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the Mississippi Valley-type zinc-lead deposit and hyd...
2025年4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研究员王爱琴、刘晓艳和副研究员杨冰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高嶷团队合作,在单原子光热协同催化丙烷脱氢反应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声学研究所刘晓峻教授与程营教授课题组在声学超材料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基于旋转多普勒效应的声学时空超表面,实现了声学涡旋频率梳,并将其应用于声学图像处理器件的构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际量子功能材料设计中心与物理系牛谦教授和乔振华教授团队及合作者在反铁磁体中预言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并可通过电场等方法调控体系的陈数。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3月18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2025年4月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固体核磁共振及前沿应用研究组(524组)侯广进研究员、陈魁智研究员团队在分子筛铝对的识别、量化及对分子筛脱铝过程影响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一种基于二价金属阳离子(M2+)结合定量1H NMR、1H-1H同核相关测距技术的新方法,实现了分子筛中成对铝原子(铝对)和单位点铝含量的精准定量解析,以及不同铝-铝(Al-Al)距离或不...
2025年3月3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1500组群)张涛院士、王爱琴研究员、刘晓艳研究员、杨冰副研究员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嶷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单原子光热协同催化丙烷脱氢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年3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研究员王爱琴、刘晓艳和副研究员杨冰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高嶷团队合作,在单原子光热协同催化丙烷脱氢反应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周丛照教授/江永亮副教授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米华玲研究员课题组,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参与蓝藻固碳机器羧酶体组装的分子伴侣CcmS及其与外壳蛋白CcmK1六聚体、CcmK1-CcmK2异六聚体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基于结构和生化分析以及生理实验,作者鉴定了CcmS在调控β-羧酶体组装和维持固碳功能方面的作用,为人工设计高效固碳系统提供新的思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